古典诗歌的修辞手中国 D]YXh
\qD
古典诗词讲究意蕴含蓄、语言凝练,故诗人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创造意境,修辞手法的运当普遍的。今天我们先讲一部分,这部分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7
RUN7
<{e|j$+>yT
1、夸张 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这个大家要知道,夸张并不是夸大事物的特征,有时候还可以缩小事物的特征。 3ECt}c
k
Pue7v
千里莺啼绿映红,还有白发三千丈 -2$'b=[-
$y!*
这些都是夸张的手法,千里莺啼,这个是绝对听不到的。同样白发也不可能有三千丈这么长。 ^Feu*0|`(_
A%lG\iqju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个也是夸张的手法。 Iox4JOU_F
H+yk+9
夸张还有时候会借助一些贴切的比喻,来具体的阐述某一主题。例如,元代无名氏的一篇作品,就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一个吝啬鬼。无名氏的《嘲贪汉》,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k`@PC9
=?`WH6^Tiu
有个故事,说的是苏轼和苏小妹互相说笑的。我给大家讲下。 C^< g?Wd
9|8_oV\E
大家先看下,这样一首是诗: e|7"eDwEf
6LJ
G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yl-q@jTb
Y
YP=d!o
说,苏轼脸比较长,于是苏小妹开了个玩笑,说苏东坡“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这个就是用的夸张的手法。 W.[z~H5
F^B<V27
苏小妹的额头比较高,所以苏东坡就反击道:“未出亭前三五步,额头已至画堂前”这个也是用的夸张的手法。 HQ
$D?Ta
%i[
_Zj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诗人在运用夸张手法的时候,两个主要运用方向。 ^Ir0v$Utv
dc(3QKc1o
第一、诗人在描写时使用的夸张 。这个主要用在写景,叙事方面。主要有两种体现方式。 lk=|q}
)m:S-r$h
A、照形象描写 I$9j`}
}_/? \ [
例如 白发三千丈,又如:刚才我们说的千里莺啼句,也是的。三千尺这句也是,这个都是按照无题形象去描写的。 z&HF{:t
'O*n^H7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RK-er
Z8(57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o6+
UG
^t[0u`Z
“四十围”粗的树直径相当于七尺,而树高却达到了“二千尺”,如此一来,这棵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这么细的树,怎么可能有两千尺这么高哈。 Tey
r"'**8%y\
其实,杜甫这里用的也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是用“四十围”、“二千尺”这两个泛指的数字来形容古柏的又粗又高, ^Hb4"{D^
u":`-oc
V\Zp*K
9(6h=
第二、夸张用在抒情上,也有两种常见的手法。 tC/V#vi
0R=jCf|D
A、 明写,例如 试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I
9xJd%GI7
YdKj HFJ
是说,宫漏接通了大海,永远也滴不完。 &{EoP
t!$ZZ
T}
这样的例子很多 W|]}yw}
Q3PK
7
答:这个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夸张。 \XNO6iXD
"(+9! {b
又如 聂胜琼的 眼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J]0_QW >E
"
fJy-f
这个也是夸张, gwg%~oov
-2+x/@
B、不明写,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夸张。如:“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没有明写出夸张,但是一看就是夸张。 PgH2
:b`hue(
2、 设问 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其中问句是为了制造悬念,答句是为了别开生面,是美化、升华意境的需要。 ?$n}#UY]2
^:R40`0_
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一句发出疑问,使得读者浮想联翩,后句别出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主题也得到了深化。类似的还有王勃的《腾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mO'Z*9Eeo]
/KR^J?v:
提到设问,就不得不说下,反问。 b 0>2@CV
BTQ-3i\*wz
反问: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 看是没有回答,其实是自问自答。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对于表达强烈感情十分合适。 '{}j1 m]
cv-G7,e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y:fzM2[0
sl-wQ$o.
宴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ZVzhyQN$
hcX\a 0h<!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t[Q@x)Sf*
&(pf2d$0
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 b:J
$w#IOw
!'llJ!t.
举例中,不仅仅举诗的例子,也有词的例子,说明一点,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是共同的,不存在这个手法只适合于诗或者词。 x:&D'qiSK%
#Cl}4JKtF3
设问,是古人比较常用的手法,用问句结尾,回味无穷。问句开头也是,很容易引人入胜。 sJ?AS
og&C 2ti~
3、 双关:就是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 借助这种手法可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能为诗词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中间的丝指的是情丝。 {Ge9A@
`}Nb$~R{
4、 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对于借代来说,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4W!%8q
Pc
7w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u
XpAE*y|`
<\I,IBsW&
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x w
{!D
lngS9f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个是谁的诗知 Vhl#C
%{+&P0
这个也是用的借代修辞手法,是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不是说要真的去斩阎罗哈。 #{jJ]a|~
`P0[{W28%2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KEsZz*Q&|
~J7Mwvfg
还有一种是当时诗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也即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 6k,?ywGmHn
3}z.x,<
5、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d:2
d'
KZD=]4&Z
例如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Q/
AfI0
A@t}Pib%:
还有: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个是敦皇词里的菩萨蛮。 iOwZf34
=|T2~]i
上邪大家比较熟悉,后面的菩萨蛮可能陌生点。都是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深化主题情感。
nkmXU
a*$Av+.[
6、 反复:重章叠唱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 E3wv={8M^
)|<*S*L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2N[Jf
^
Bdb4H^_Uy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xAm:&,K{#
O,iE1Uj;B
诗经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格律诗中不多。 0'O"Um
My5aPD!
7、比喻上邪,我欲与君相知诗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写景状物形象生动,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强化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从而渲染出特定的意境,深化诗歌的主题。 [aLqG
p1ci5<c
比喻的使用有三种常见的方式 \}>}i$
oG#%H2/
第一种 是以一样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 }e]NflI
M4M<DzNAm
第二种 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 OVXvP.\#
JllIb5 5?
第三种 是贺铸《青玉案》用三样东西来比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就是用三个比喻来比一样事物,这种手法称为“博喻”。 h oJsa-Se6
I~JN
W[d
前两种不用讲,大家都熟悉。关键是第三种方式,博喻,我们来详细讲下。用三个比喻来比一样事物,这种手法称为“博喻”,它有以下三种表现手法。 n~V >h$,7
#B6%xBR#
(一)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使这样事物突显出来; ,ohmOc
(H_Dzk=B
(二)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 IME^d0 " 5
sx}Dg :
(三)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多用在古代散文里,诗词里很少见。 % Kc( <nx
.7 `]/@
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采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 Fnzqv{{
<#&IUPo-N
这里有个要点,大家要记住,同样的比喻,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变异的。这个要根据诗中的内容来定。 5Q.+x`>
U -m[tqo\
曲喻 比一般的比喻要转一个弯。李商隐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到沾湿最高的花。 gtM8p~;
wS
Kw/b
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把作者的悲哀写到莺身上,又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 oy,
gioLe
~oQ\QR!
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 'R>%v{M[
/_n%/sDI
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 比喻,我们就讲到这里。运用到诗词写作的时候,除了我们刚讲的手法外,还有其他的手法。 } z'_\}1b
[tDF|*B
最出名的,就是朱庆馀和张籍的两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G_gr+ouf
dymmk<L^y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pRSh0FTT
;X?&?6u6
这个诗名叫 近试上张水部,因为当时,张籍官任水部员外郎,后人喜欢用姓氏加官位,称呼某个人。例如,杜甫,多叫其杜工部,因为杜甫当时做过工部员外郎。温庭筠,做过助教,所以后人称其温助教。
=,q=ylR
l?4Q93M
将自己比作了,新出嫁的新娘,将主考官,比作了公婆,将张籍比作了新郎。 B{F<:*FKR
1
u$NM
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将自己比作了,新出嫁的新娘,将主考官,比作了公婆。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7#m$4{NDs
SNv,U@k
朱庆余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grA^uMi&"
5.(j{,X|
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or:`0r0
Cq4EB80Q
VdAF\D[
jv4jh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