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 “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广播,传遍神州大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曾负责“开国大典”广播稿的撰写和播出工作,而当年同在实况广播现场工作的很多同志都已经作古。 ZoB^\U^
大约从1949年8月底开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各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开国大典”报道准备工作。梅益和温济泽等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实况广播”。由胡若木、杨兆麟和高而公等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由播音员丁一岚、齐越现场解说,把“开国大典”实际情况同步广播出去。 @RB~?{a
当时,转播设备简陋,技术上有不少难题。其中之一,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7m'fBn/K
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比较简陋,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东长安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这样,问题就来了,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开出天安门广场以后怎么转播呢?工程师黄云想到,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总司令的检阅车录音。 %AZXnjm#
于是,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写出书面报告,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阅兵指挥部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很快就同意了。 nCM<nu)U
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实况广播,任何人都没有把握。朱德总司令担心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时,技术上出问题。为了保证安全、优质播出,朱德要求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派人到他的住处去,事前为他录音。虽然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领导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播出不会有问题,可是,朱德总司令如此认真、谨慎,他们只能奉命照办。在朱德总司令指定的时间,黄云和杨兆麟前往中南海为他录音。这个录音虽然当天没有使用,却成为一件珍贵的资料。 5}nk$c2gQ3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三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并且在同一天的报纸上刊登了这一消息。喜讯立即传遍全国。 %.?rE
d F
下午一点半,梅益、李伍、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李志海等人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西侧,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工作进行最后的准备。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天参加观礼的人实在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经过请示,胡若木、杨兆麟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平台上。 2{jMnMq
下午2点45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 0&)=My1
此时此刻,全场的30万人,长时间欢声雷动。 ia9wbhKA]
下午2点55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下午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由200人组成的军乐队奏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g\es
毛泽东主席走到麦克风前面,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那充满激情的、十分洪亮的湖南乡音,回荡在天安门上空。 ",#dU2E
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国内外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杨兆麟一声也不能吭。但是,由于他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SD< |